单项选择题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生1: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师:“妣”是谁?“大母”又是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师:那已故的父亲又叫什么?生2:考。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大母”就是指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师:那能否在妻前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1: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为“亡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
B.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
C.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D.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
单项选择题
“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隋’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单项选择题
学习《晏子使楚》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晏子出使楚国时和楚王对话的视频,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A.揭示出了课堂内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揣摩人物心理
B.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C.符合新课导入的要求,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