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有关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秋天》的教学过程,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作答。(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二)诵秋(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生评;(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生评,师随机点拨;(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汇报探究结果;(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以下是对这篇教案设计的评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B.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C.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说明教学中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
D.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讲授《安塞腰鼓》一文时,把教学设计分为五个环节:"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探究,品味构思之精当";"感悟,领略行文之美妙";"体验,享受意蕴之深远";"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安塞腰鼓的宏大场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然后从体味语言、品味构思、领略行文、享受意蕴、展示想象五个方面整体感知全文。在"体味语言之情感"一节,根据文章内容,采用"男领""女领""男合""女合""众合"多种方式将多种朗读贯穿全课。对以上教学朗读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品味,再到回归文本
B.是由浅层次的文本内容阅读到较深层次的文本语言和创作手法阅读,再过渡到深层次的文本思想阅读
C.能让学生在深刻领悟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并获得思想的启迪
D.过多的朗读设计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疲倦感,失去对文本内容深层解读的兴趣 -
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阅读后,按要求答题。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生:从表达方面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片段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