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应该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要培养学生批判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特点,可得出这样的认识:除了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以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时,启发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持怎样的态度。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语文学科应该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B.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
C.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词法和句法
D.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经典作品来赏析、背诵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下面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焦点访谈》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B.教材、课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中心
C.为增强语文熏陶,可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
D.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 -
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我与地坛》的教学案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完课文第五段后,提出了问题。老师问:“这一段重点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荒芜但并不衰败。”老师接着问:“那‘不衰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位学生用课文中的原话进行了回答:“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狙击,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接着老师又问道:“这些又给作者怎样的启示?”一位同学说,地坛虽然古老,但还是有生机的:一位说,“我”老是想着死是很不应该的;还有一位说,蜜蜂、蚂蚁、瓢虫还有蝉虽然渺小,但它们活得很自在,“我”也应该像它们那样乐观地生活。学生回答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对于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准确
B.第二个问题学生直接用课本中的原句回答并不可取,因为原文太长而且是文学性语言,缺乏概括性,不够全面、准确
C.第三个问题,综合几个学生的回答,虽然答案清晰明了,但教师也应该给予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D.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是为了赶上课进度,是可取的 -
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生:“当李白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心灵已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一句,如果照应标题“放飞心灵,书写人生”就更好了。师:好!你帮他改改。生:可以改成“当李白放飞心灵,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时,他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享受快意人生”,这样就照应了标题中的“放飞心灵”和“人生”。师: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改得好!(当场在电脑上修订,投影展示。修改前后对比鲜明)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成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