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选入的是()
A.《新月集》
B.《凤凰涅槃》
C.《彷徨》
D.《文化苦旅》 -
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
单项选择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