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时,教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中间两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理解。以下学生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B.用了顶真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
C.从中可以看出庞公是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特殊虚词的用法时,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类,下面与其他选项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
单项选择题
学习鲁迅的《药》后,学生提问:“药”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A.“药”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B.表达了鲁迅对现实中国人民以英雄血为药的愚昧的不满
C.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D.体现作者一心向往拯救社会和人们心理的主观情绪 -
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古今异义词”笔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精力自致者(曾巩《墨池记》)
B.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