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唯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思想和......
(↓↓↓ 点击下方‘点击查看答案’看完整答案 ↓↓↓)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考题
-
问答题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
问答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
问答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产生了什么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