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A.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B.在旧中国不只有一个孔乙己,无数知识分子都是从黑暗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被愚弄、被压迫、被束缚。他们在旧社会里痛苦呻吟,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的命运吗?今天,悲剧的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知识分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呢!
C.文章结尾处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D.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中的片段,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何共同点,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何相同之处。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
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发现学生的课堂反映不太好,学生们都昏昏欲睡。但当他随机提问一些学生问题时,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临时决定更改教学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整理送别诗,各组之间进行比拼,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对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变化,教师要随机应变
B.教学方法的创造有时可以通过要素的变化来实现
C.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D.教师应该增加语言趣味,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
单项选择题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A.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B.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C.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D.读与写相结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