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发现学生的课堂反映不太好,学生们都昏昏欲睡。但当他随机提问一些学生问题时,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临时决定更改教学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整理送别诗,各组之间进行比拼,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对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变化,教师要随机应变
B.教学方法的创造有时可以通过要素的变化来实现
C.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D.教师应该增加语言趣味,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
单项选择题
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回忆性散文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去阅读鲁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并写一篇读后评论。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A.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B.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C.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D.读与写相结合,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单项选择题
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巧妙地从拟题人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通过拟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解读文本
C.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
D.该预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赏析文本、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
